建设“宁静城市” 深圳离“零扰民”还有多远?
发布时间:2023/10/16 浏览:441
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统计,2023年9月,深圳建筑施工噪声投诉总量781宗,占全市生态环境信访投诉总量的52.6%。其中,不少项目是涉及学校、医院、交通、城市更新等重点项目、民生项目。132家企业被立案处罚,罚款金额从3万元至5万元不等。
明明是为民谋便利、谋福利的民生工程,为何沦为扰民工程?建筑施工噪声为何成为投诉重灾区?
现代城市中的噪声,主要包括交通噪声、工业噪声、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。其中,建筑施工噪声呈多发、频发态势,成为投诉重灾区,信访投诉量居高不下,成为制约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、获得感的重要因素。
部分建筑工程成为扰民工程,背后原因错综复杂。既有重点工程、民生工程赶工期的原因,也有建筑施工行业特点因素,还有施工单位压缩成本、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。施工方通常会以“施工工艺要求必须连续施工”“如果停止会存在安全问题”“大型作业车辆白天限行”等原因,在夜晚甚至夜间连续施工,而施工带来的噪声在安静的夜晚特别刺耳,可能造成耳鸣,心血管疾病、睡眠障碍和焦虑烦恼等问题,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,还可能损害人们的健康。
城市发展离不开必要的施工,但施工不能以损害人们的利益和幸福为代价。为了治理噪声污染,近年来深圳加强了制度设计,完善了法律法规,采取了许多创新做法。例如,加快“宁静城市”建设,出台噪声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,发布《深圳经济特区噪声污染防治条例(征求意见稿)》,探索工地噪声监管“远程喊停”新模式,打造零排放、零扬尘、零扰民“三零”环保示范工地等。2022年,深圳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100%,夜间达标率75%、提升6个百分点。通过开展噪声源头治理和信访矛盾化解攻坚,建筑施工噪声投诉下降22.5%。
成绩来之不易,但距离“宁静城市”建设和建筑施工“零扰民”的目标仍有明显差距。部分项目施工方虽采取了一些降噪措施,仍遭到居民反复投诉,需要相关单位执法人员持续参与调解,时间长达数月甚至一两年。
处理好一件民生诉求尚且不易,每个月要处理好数百件民生诉求又该如何精准施策?群众利益无小事,为了更好解决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,深圳应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,善用网络力量察民情、知民意、汇民智、排民忧、解民难,利用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创新,推动噪声扰民纠纷多元化解,打造全民参与噪声污染治理的新格局。
社会生活噪声监测系统是针对对商业活动、文化娱乐活动、体育运动中使用固定装置所产生的噪音、人群活动产生的噪音等各类不同场景的噪声监测系统。系统按照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,实现噪声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与分析,掌握噪声污染情况,并可搭配LED高清显示屏、语音播报音柱等实现噪声数据实时显示、超标语音提醒等功能,为噪声污染防止监管提供强有力手段。
交通噪声监测系统主要由噪声监测子站、鸣笛抓拍、通讯网络及监控管理云平台组成,主要监测参数包括噪声、车流量、人流量、违法鸣笛等。系统通过声呐(麦克风阵列)技术准确锁定任意的噪声源位置,并通过声纹识别技术提取喇叭声音特征,将环境干扰(如刹车声、鸟叫声、广场舞、人声、口哨声等)滤除,准确定位到实际的鸣笛车辆,从而对鸣笛的车辆进行视频抓拍和车牌识别,确定违法鸣笛车辆。
建筑施工噪声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用于建筑施工场所产生的噪声监测,其户外设计可适应不同施工场所复杂的现场环境下长期运行,更长的寿命表现。核心部件带有静电激励器装置,实现对传声器远程自动校准,保证传感器长期使用中测量的稳定性,提升建筑施工噪声监测自动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水平,为施工审批、噪声监管等提供数据支持。